□吳江
 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8日與最高人民法院、環境保護部等8家機構簽訂信息採集合作備忘,彼此實現在信息數據方面的互聯互通。這意味著“老賴”、環保“黑戶”、偷稅漏稅企業等將進入銀行“黑名單”,並難以從銀行貸款融資。(《京華時報》12月10日)
  現實中,儘管一些環保違規企業早已是臭名昭著的黑戶,但奈何環保部門的執法與治理手段相當有限,違規企業即便上了“黑戶”榜,也頂多只是臉上無光而已,無關痛癢的罰單,並不牽涉太多切身利益。環保“黑戶”制度逐漸陷入“黔驢技窮”式困境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  可以設想,環保黑戶上了銀行“黑名單”,當然意味著治理強度的加大。環保污名將影響到金融信貸的資金血脈,如此攸關企業存亡的大事,也必將倒逼企業審慎掂量其環保違規行為的不菲代價。乍一看來,借了銀行徵信系統發力的東風,環保“黑戶”的治理困局,似乎也有望得到極大的改善。不過,這一徵信聯動機制,固然令人欣慰,但卻仍然不能對它過於樂觀。
  事實上,既然只是信息採集合作備忘,以及信息數據方面的互聯互通,銀行徵信中心究竟會如何採用這些數據,其實很大程度上仍有不確定性。而相比“老賴”與“偷稅納稅”這類與銀行業風險直接相關的信用違約行為,環保“黑戶”其實並非簡單的信用違約,而是將內部成本外部化,假如相關的環保成本內化機制不能有效建立,其實意味著這類企業仍將維繫可觀的利潤率,對銀行的金融信貸業務而言,給這類企業放貸,非但沒有信用風險,反而可能因其環保違約行為降低了成本,而提升其金融信用。既然銀行並非行業監管機構,而是需要追逐利潤的企業,那麼,徵信聯網後,“環保黑戶”究竟會否登上“銀行黑名單”,恐怕仍需打上個問號。不僅如此,即便成了“銀行黑名單”,只要環保“黑戶”盈利能力依舊看好,獲得銀行體系外的投融資支持,也未必困難。
  某種程度上,當環保“黑戶”要靠銀行“黑名單”來震懾時,恰恰暴露出環保治理自身的乏術。而寄望於掛鉤金融信貸的徵信系統來治理環保“黑戶”,也頂多只能算是迂迴策略,究竟收效幾何,仍需觀察。而對於環保黑戶,其實更應建立有的放矢的治理機制,即嚴格的環保執法,高額的環保罰單。當環保“黑戶”必須為污染成本付出巨大代價時,難逃法律追責與財務風險的環保“黑戶”們,恐怕早就上了銀行“黑名單”。
  (原標題:治理環保黑戶究竟還要多少黑名單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06bsj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